南京被称为石头城是因为什么(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简单概括)

“六朝时期,南京的石头津繁华一时,虽然早已因年代久远而逐渐湮没,但石头津曾经是最早的长江国际化港口的史实,在今天应该被重新评价。”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刚如是说。

南京依江而立,伴江而生。千百年来,通过围绕着南京城的港口、码头,南京人与外部世界频繁互动。石头津等数十个港口隐藏着这座城市的生长密码。

南京被称为石头城是因为什么(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简单概括)

六朝时南京主要码头分布图

何处石头津

石头城,对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石头城峭壁上的“鬼脸”让人印象深刻。战国时,楚威王在此筑城,汉末,孙权在原有城基上建城,并以江为池,将这里打造成一处绝险之地,一道重兵把守的雄关。

乾道五年(1169年),陆游入蜀,行舟过龙湾(今龙江以西),见到远处的清凉山,评价说“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因为“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这里说的便是石头津。

长江从清凉山旁流过,秦淮河在附近入江,水运交通需要这里有一个码头。港口石头津正处于石头城下,是当时沿江通海的大型国际皇家港口。六朝时,这里万船停泊,不但有大量吴国战舰,也有长江上下游的商船,还停泊着用椰子壳纤维缝合的横帆阿拉伯船、波斯船,以及日本船、高丽船,东南亚的昆仑舶……

赵志刚告诉记者,因为长江西移,地理变化,我们现在已看不见当年的场景了。据他推测,石头津位于现在的乌龙潭、龙蟠里、老四中校园一带。它北边紧临石头城波罗山下,东南有蛇山、龟山屏障,东北是小仓山南岭、北岭之间峡谷中隆起的高地。这一片三面环山西南通长江的簸箕形的水面正是南京天然的良港。

石头津水域面积约二百亩左右,加上簸箕口外沿江两边逶迤,足够停泊“万艘”之多,史书中也有这里因刮大风而“败舟万计”的记载。

这样一个大型港口,将南京与外界连接起来。中国文化从这里走出去,飘洋过海,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文化圈,甚至传播至更遥远的罗马;同时,世界各地文明也远渡重洋,跟随着来访的外国人的脚步纷至沓来。梁太子萧统墓葬中的紫玉杯、琉璃碗是海外朝贡之物;南陈皇宫东侧临光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袤延数十间,窗牖、壁代、悬楣、栏槛”,用的檀香木均由海外运至南京。

“帆樯如林”的石头津让世界各地的物质文明停靠于此。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往来,成就了六朝的繁荣。南京当时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

南京被称为石头城是因为什么(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简单概括)

破冈渎水道示意图

岂止是石头津

南京依江而立,城内城外,河湖沟渠,四通八达,和长江连成一片,水运尤其便利。早在汉代,便有运米船只从南京出发送往山东、苏北、开封等地的记录。那时的南京港口就已开始装卸大宗物资。

汉末三国时期,富庶的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受到军阀混战的严重破坏,南方成为北方士民的避难所。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南方经济迅速增长,长江沿岸商业较为集中的城市包括南京,借势兴盛起来。

而南京城外临江之地还有数条夹江、小江,可供数百船只躲避风浪。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对军事家来说同样诱人。211年,独具慧眼的孙权将其治所由镇江移至南京,次年修筑石头城,229年称帝。为了说服众人,他不惜假借诸葛亮之口,打出夸张的广告招牌:此地“龙盘虎踞”。

此时的南京港口,已有多条航路,向西有长江线,向南有往钱塘江、太湖水系的航路,向东有海外线,向北方也有邗沟、巢肥水道等航路通往中原。长江沿岸兴盛起来的城市如镇江、九江、武昌、岳阳、江陵,以及长江支流上的襄阳、长沙、南昌等地,这里的人们,撑着舟楫,在长江水面上穿梭往来。史籍记载,刘宋大臣张畅的一个门生,在湘江一带贩运货物,囤积在岳阳,不时转运到长江下游的南京等地售卖。

正是得利于长江,从东吴建都到隋灭陈朝,300余年来,南京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中最为繁华的商埠与港口,南京城得以不断扩建,人口不断增多,经济也得到巨大发展,城内“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全国上下的名贵商品齐聚于此。这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

“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是当时南京的日常。赵志刚介绍说,东吴时,南京水域极为宽广,“西接江宁界,东接句容界,北接真州六合县界,沿流一百二十里”。而在如此宽广的水域中,码头大多集中在石头城上下和秦淮河沿岸以及江宁至新亭江一带。从石头城往南,十里至查浦,再往南,新亭、孙林、板桥、烈洲,绵延百里之远。除了石头津,新亭江码头的容船量也很大。

查浦,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南,公元328年,苏峻叛据南京,陶侃起兵入讨,曾屯兵于此;新亭江,这个祖冲之试验千里船的江道在今南京西南;烈洲,南京城南70里,洲中有小河穿过,可避烈风,因而得名。像这样的良港,江中还有一些。

在诸多港口、码头中,石头津为军民两用;而一般通商货物,大多在查浦和新亭江等码头吞吐。

南京的港口、码头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它是人工打造。孙权初在夏口筑泊舰大坞,接着又在南京附近的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县东南)建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濡须坞建成的第二年正月,曹操果真前来攻打。孙权以舟师围攻曹操水军,与之相持月余。孙权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乘轻船,出濡须口,入曹军附近,又安然退去,舟行五六里,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曹操观之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说到的刘景升,就是刘表,平庸无能,两子纷争,最终败灭。孙权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江水就要上涨,水战非您所长,还是撤兵的好。曹操接到孙仲谋的信,沉吟良久,说道:“孙权不欺孤。”就此撤退。

而在东吴末年,王濬自巴蜀挥师顺流而下,过濡须口,兵临石头城,不战而胜。这些港口、码头也见证了三国时代的结束。

南京被称为石头城是因为什么(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简单概括)

清代画家笔下的清凉山

再次复兴

南京城的兴衰几乎是和南京港是同步的。东吴灭,西晋立,继而东晋、宋、齐、梁、陈,南京及南京港兴盛已极。直到588年,隋灭南陈,南京城邑、宫室被平荡耕垦,南京港口呈现出可以想见的萧条。

随着大运河的开挖,扬州和镇江借着地理优势崛起,取代了南京港口的枢纽地位。破冈渎被废弃,南京也不再是太湖和钱塘江水系的入江口。“潮打空城寂寞回”,“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成了以石头津为代表的南京港口的主调。

也是在唐宋之际,江淤加剧,江滩增大,水道外移,风光了700年的石头津不再紧邻江面,新亭等港湾远离了江岸。

可时势再度改变了南京的地位。金兵南下,南京成为仅次于杭州的军事和经济重镇:它既是行都,又是抗金和恢复中原的基地。这让南京成为官卖物资的集散中心之一、漕粮的中转港,还有水军的大本营——建康知府马光祖在南京江边修建了占地几百亩的大使司船寨,把所有的船都停在这个地方。南京港口再度兴盛。

而到元代,下关江边又建了造船厂、水马驿,南京成为漕运重镇。“漕运货物装上船后,从长江通向海洋,然后运往天津、北京。因为船太多,远远望去好像把海洋都遮住了,所以这些船又叫‘遮洋船’。”赵志刚说。

1378年,南京的地位再度提升,它再次成为首都。六朝时,南京只是半壁河山的都城,水运航线受到限制;而在明代,国家统一,南京作为首都或留都,一直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航线随之再次扩展。

在长江航线上,航程延长至四川。为了营建中都,朱元璋曾请四川水运巨木东下;在北方航线上,因是东南财赋集中北运的基地,南北二京之间,漕运、贡运,客船商舟往来不绝;在南方航线上,明初再次开辟南京直通钱塘江、太湖流域的航路。

此时,离六朝已有800年。南京城西北江边淤积出大片陆地,老的港口成为内陆,新的港口悄然诞生:江东门、龙江、上新河……

为刺激商贸,朱元璋在城西江边建造大量民房,“民能自造者”,他还奖励“每间二十锭”的官钞,还建造了塌坊(寄存商旅货物的场所)数十间。各码头从事搬运工作的脚夫已超过2万户。

陆游是从新河进的水西门。这是宋时的新河。而明初,长江边上还有三条新河,分别为上新河、中新河和下新河,其中上新河是近市区最大的泊船码头之一。上游的米,湘赣楚地的木头在此编队,苏州城内填港塞湾的木排就是经由上新河转运过去的。

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港埠。当时中华门外的来宾街市、江东门外的江东市、下关的龙江市都有大型贸易市场,也都是大宗货物的集散地。徽商、晋商、陕商、燕商齐聚此间,其中又以徽商居多,他们开设的商行,不光有盐粮,还有木、布、绸缎。“徽京”之戏谈,早见端倪。

这些徽商多聚居于上新河,有杨姓徽商“起家万金”,筑亭江边,“远观于江,犹观于海也。天朗则水天一色,风则波滔汹涌,鸥鹭翔集,豚鱼浮没,帆樯往来,山川隐映,俨然一奇画图也。”

南京的繁荣还在人口数量上得以体现。洪武时代,南京城的人口已经有47万余人,万历年间人口更是高达百万。这样一座帝都,日常用度,几乎全靠每天大量的货物航运。“米柴均无三日之存”,水运如此便利,又何须储备那么多。

“现在人离不开网,古代人须夷离不开江河水网。”赵志刚说。

这时的南京港口,比六朝时更长,它上起于板桥,下止于龙潭,北自瓜步、浦口,东至淳化与秣陵两镇。上下120里,东西60里。万历以前,仅在港口作业的官方马快船就达500艘以上。

近市区的泊船码头,除了江东门外的上新河,还有龙江关。外国使臣到南京来,大多在此入关。此外,水西门、汉西门以及清凉门也都设有码头。

1458年,南京守备徐承宗又奏请照龙江关式样修建大胜关码头,以便船只湾泊。大胜关,宋时就曾在此设置巡检塞,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陈友谅数十万大军,“大胜”之名即由此而来。如今,一座颇具现代感、横跨长江的大桥伫立在那里。

由于南京水运发达,造船能力强大,这里还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基地。南京,作为帝国首都,随郑和之行,扬名于四海,此后,南京港口,“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

可惜,朝政腐败,关税苛重,正德年间,南京就已“贸易寥落,去昔甚远”,到万历时期,南京城内如织锦坊、颜料坊、值匠坊等因作坊、店铺云集而命名的街巷已是名存而实亡。进出港口的商货随之大量减少,港口逐渐萧条。上新河和龙江两处,也已“客多止于鸠兹(今芜湖),上河遂颇凋敝,人有不聊生者”。

明朝灭亡时,南京又遭到战乱的破坏,工商业更是衰颓,入清后,南京城市工商业有所恢复,港口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的阶段。而到了晚清,《南京条约》在南京下关江面签订,这座被利玛窦视为秀丽、雄伟足当称雄的江边城市,踉踉跄跄走进了近代史。

从东吴定都到清未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诞生,南京走过了农耕时代,开启了工业时代,而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南京港口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起起伏伏,如今它已从单纯的水运中心成长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公铁水”枢纽,长三角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新节点。南京港再度成为国际港。

赵志刚说,南京港是说不完的话题。它是南京联系世界的纽带,是世界文化走进南京的落脚点,也是本土文化走向世界的出发点,它为南京的成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明末之前,南京港一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造船中心,东南物流转运中心,中国海外交往中心。南京港不光蕴含着长江文化,也蕴含着不应当被忽视的海洋文化。作为深耕海洋文化和长江文化多年的学者,赵志刚认为,南京是中国东南部唯一的海洋文化都城,这是孙权和朱棣那个“大航海”时代的实践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南京的中国海洋文化首都地位应当确立。我们应当深挖南京的长江文化、海洋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和文化加快发展,让这座海丝城市充满创新活力,加快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全球化进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参考资料:

《南京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1

《长江航运史(古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校对 王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13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