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其核心是(社会态度的三种成分)

如何创造和维持以积极工作态度为特征的工作环境?

与感知和归因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受它的影响——是态度问题。态度可以定义为对环境中的物体或人以有利或不利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25当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某事时,实际上是在表达我们对人或物的态度。

应注意此定义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态度是一种假设结构;也就是说,虽然它的后果可以被观察到,但态度本身却不能。其次,态度是一个单维概念:对特定人或对象的态度处于从非常有利到非常不利的连续统一体上。我们喜欢某事或不喜欢某事(或者我们是中立的)。有些事情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在所有情况下,态度都可以沿着单一的评估连续体进行评估。第三,态度被认为与随后的行为有关。我们将在稍后的讨论中回到这一点。

一种态度可以被认为是由三个高度相关的组成部分组成:(1)认知部分,处理一个人对一个人或物体的信念和想法;(2)情感成分affect),处理一个人对人或物的感觉;(3)意图成分,处理一个人对该人或物体的行为意图。26

现在我们知道了态度是什么,让我们考虑态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行为。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般模型显示在图表 3.8中。可以看出,态度导致行为意图,而行为意图又导致实际行为。在行为之后,我们通常可以识别个人为证明其行为合理性所做的努力。让我们分别检查模型的这些组成部分,从态度形成的过程开始。

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其核心是(社会态度的三种成分)

图表 3.8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出处:莱斯大学版权所有,OpenStax,根据 CC BY-NC-SA 4.0 许可)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存在很大分歧。心理学家 Barry Staw 和其他人提出的一种观点是性格方法,27它认为态度代表了对周围的人或情况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倾向。也就是说,态度几乎被视为人格特征。因此,有些人会有一种倾向——一种倾向——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几乎不管工作本身的性质如何。其他人可能有不快乐的内在倾向,同样几乎不管工作的实际性质如何。在一系列研究中可以找到支持这种方法的证据,这些研究发现人们在换工作之前和之后的态度变化很小。如果这些发现是正确的,那么管理者可能对改善工作态度几乎没有影响,除非只尝试选择和雇用那些具有适当性格的人。

态度形成的第二种方法称为情境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是特定情况的独特性的结果。它们是根据情况确定的,并且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而变化。因此,由于工作经历(无聊或没有回报的工作、糟糕的主管等),人们会通过培养适当的态度来做出反应。可以确定这种方法的几种变体。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态度主要源于工作经历本身的性质。也就是说,员工可能会说:“我和主管相处得不好;因此,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就这准确地描述态度是如何形成的而言,这也意味着态度可以相对容易地改变。例如,如果员工因与主管冲突而对工作不满意,更换主管或改变主管的行为可能是改善员工工作态度的可行方法。换句话说,如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情境的函数,那么态度可以通过改变情境来改变。

情境方法的其他倡导者提出了一种更复杂的态度形成过程,即社会信息处理方法。这种由 Pfeffer 和 Salancik 提出的观点认为,态度源于个人感知的“社会建构的现实”(见图表 3.9)。28也就是说,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他对情况的看法,从而塑造了他的态度。

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其核心是(社会态度的三种成分)

图表 3.9 态度的社会信息处理视图(出处:莱斯大学版权所有,OpenStax,根据 CC BY-NC-SA 4.0 许可)

下面是它的工作原理。假设一名新员工加入了一个由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组成的工作组。现有群体对主管的公平性、工作场所的质量、薪酬的充足性等已经有了意见和感受。到达后,新员工会从同事那里得到社会可接受的暗示,即他们对工作和公司各个方面的可接受态度。因此,部分由于社会力量,新员工开始形成基于外部提供的来自团队的信息位而不是工作场所的客观属性的态度。如果社会信息处理的观点是正确的,

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事实上,研究表明性格和社会信息处理观点都有其优点,认识到社会建构的现实和性格相互作用形成个人工作态度的基础可能是明智的。这种改变态度的综合观点的含义是,努力不应该假设情况的微小变化会对个人态度产生重大影响,而是可能需要关注群体和相互关联的社会系统的系统努力才能成功改变态度。

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

不管态度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性格或社会信息处理方法),我们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理解由此产生的行为意图如何指导实际行为(返回图表 3.8)。显然,这种关系并不完美。尽管有一个人的意图,但各种内部和外部约束通常有助于修改预期的行动方案。因此,即使您决定加入工会,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加入。同样,一个人可能完全有上班的意图,但可能会感染流感。无论意图如何,也经常影响实际行为的其他因素。

行为正当性

最后,人们常常觉得需要行为正当性来确保他们的行为与他们对事件的态度一致(见图表 3.8)。这种倾向称为认知一致性。29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他们的态度不一致时——当他们经历认知失调时——他们会感到紧张,并试图减轻这种紧张并回到认知一致的状态。

例如,经理可能讨厌他的工作,但需要长时间工作。因此,他面临着态度(不喜欢工作)和行为(长时间工作)之间的明显差异,并且可能会经历认知失调。为了在认知上保持一致,他可以做两件事之一。首先,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减少工作时间。但是,这可能不可行。或者,他可以将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转变为更积极的态度。例如,他可能会说服自己,这份工作真的没有那么糟糕,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导致快速晋升。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达到了认知一致性的状态。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压力增加和从工作环境中退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6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