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什么技术有前途,学互联网好就业吗?

先说个段子,就是说有一年北大开选修课,开了一门植物学,又开了一门动物学,这个植物学老师比较鸡贼,上课第一天就是做广告,他说啊,我建议大家还是得选植物学,为啥呢?你想校园里这么多花花草草,包括那些像花花草草一样美丽的女子,你泡妞的时候你能告诉她,哎,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显的多有学问对吧?你要是学动物学有啥用呢?横不能你谈恋爱要去动物园,在动物园里泡上的妞能是什么好妞呢?

此言一出,果然广告效果非常好啊,动物学选修课就没什么人,这边人满为患。

为什么开头说这个?其实这个场景是最深刻也生动的告诉我们,传统的知识构成和今天我们要面对的那个未来世界的知识构成有什么区别?传统社会啊,说白了为什么要进行庞大的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个事你不要以为很早啊,原来school这个词儿,就学校这个词,其实是休闲的意思,就是肯那种吃饱了没事儿干的人啊,天天跟着苏格拉底,跟他雅典城里转着闲聊那些人,这个不是学习,那个是休闲,是人吃饱喝足之后,追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受教育。可是近代化以来,教育可不是怎么回事,教育是人类一项沉重的负担,什么负担沉重的知识负担,因为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各个门类的知识,拼命增长,然后,知识变得越来越沉重

,你就必须建立一个体系把这种知识,给年轻人给灌下去

,在近代以前,什么叫孩子,没有这什么,少年儿童教育这些概念,孩子就是不成长为人的人,或者是残缺的人就是那个概念,但是近代化的教育出现之后,从这时候开始,我们就觉得他是个罐,然后从小开始摆一排,然后往里灌东西,然后越到大,然后惯的东西就越多,越分门别类,所以一直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这样的一个阶梯非常漫长的金字塔的阶梯,让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去攀爬。

可是互联网来了,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啊,可是互联网来了,他把这样的一个整个的金字塔把它轰塌,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碎片,我们现在发现其实获得知识,没那么困难了,干嘛非得一路往上啊,你没听说过吗,清华那个保安都开始上研究生了,然后任何人都可以自学成才。一个叫当年明月的,海关的公务员,写出一本,最受欢迎的,皇皇巨著的明史。

这些知识现象,其实都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那他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知识重新回到,悬疑和场景,什么是悬疑,就是,其实知识整个体系,在建造的时候,都是按照问题,去建造,比如说最开始原始人数学,二以上的就算不清,一,嗯,他知道,二,嗯清楚然后三,三就不清楚了,到三以上都叫三。你看现在,古汉语当中还有很多词儿用三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最开始的数学能够把计数这事儿弄清楚就能解决问题,狩猎到一头牛两头牛三头,牛。做一个计数。

其实你看数学史,每一个数学史上的发明,其实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的问题,可是我们学数学的东西,老师可从来不讲这些,就是方程,就是,公式,就是定理,你去背好了,这就是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我们的应用场景之间的这种脱节。

那传统社会,这是可以的,你比如说司马光,司马光有一个告诫他跟年轻人说,这个读书一定要背,为什么要背呢,你平时把它背下来,然后你就有很多闲暇时间,然后就去倒啊,你比如说,在马上,在车上啊,睡不着的时候,你就把你背熟的书然后像牛反刍一样,把它倒出来。然后琢磨,哎,这个时候有效了。

然后,你看老一代的民国时候的知识分子治学,我们都说他,目不窥园几十年,非常用功,我还记得看过一本书那个,介绍孟森先生的一本小文章,就是他带的一个研究生,商鸿逵教授,也是著名的明史专家,商鸿逵考中他的研究生之后,那个孟森到他的公寓去看他,

看完之后,然后临走的时候指着这个门后的一个痰盂说,平时在这读书就不要出门了,你想想他为什么要指着一个痰盂说,就说上厕所也要在痰盂上上啊,每天倒一次痰盂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就出门了。

那个时候做学问是可以这样做的,为什么,知识的总量,还不够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可以把他学的这个专门的门类,全部拿下。可是现在这个社会你觉得还有可能吗,知识的总量,如果再用过去的那种,传播手段和学习手段,他会把人压垮,那比如说,明史专家吴晗先生,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编一本书叫做,《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皇皇巨著,是十本还是二本,我们不记得了,上学的时候,我见过。这种是可以完成的呀,一旦完成之后,他就占据在学术金字塔的顶端,他就是专家了。

可是现在你想,还有这种可能吗?那么庞大的知识总量,你怎么去攀爬呀?我们古人老说一句话,君子格物致知,要穷尽物理,所有的事我都得知道,所有的这个物体的这个里面的性状我都得知道,所以你看王阳明竹子么很有名对吧?格一个竹子都格吐了血,现在你弄一个手机,你格一个试试啊,还不是格死了。

所以知识总量的负担,已经是用传统的治学方式无效了,那怎么办呢?

就回到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段子里的那个场景,从自己的应用场景出发,来重新构建你的这个世界,这是读书的不二法门,其实知识是怎么回事?他就是这么堆出来的呀,我们是工业社会,强行地把他用一个知识的结果然后把他大卸八块强行给我们灌下去的。可是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难道他不是,根据应用场景,根据当事人的具体的困惑和困难一点一点的堆积出来的吗?我还记得我我上学的时候学高数,学微积分,从导数开始学起,你想我一个文科生的这个脑子,对于这些就是一脑子的浆糊,最后,生拉活拽,终于突破了,然后还考了一个及格。

但是我真的理解什么是微积分,很多年以后 ,我去学一点,业余学点经济学,我才知道,

哦,原来数学发明微积分,是解决变量问题,解决趋势问题,为什么翻开经济学的书里面那么多,微积分公式,原来是这个道理,因为经济,就是解决未来发展趋势的。

这个时候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微积分,可是这对于发明微积分的牛顿莱布尼茨,这些人说这不是问题啊。可是传统的知识建构的有一个毛病,就是所有这些里面培养出来的精英和知识分子都有一个特点,他要告诉你结果,但是他故意隐去,他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以及,得到这个结果之间那个艰难而有趣的过程,比如说著名的数学大师,高斯,有同时代的人就评价他,高斯,就像一个狡猾的狐狸,他最后给你看一个结果,但是,他用尾巴把所有他得到结果的那个痕迹全部给你扫得干干净净。就给你一个,非常完美,而漂亮的结果,这就是传统知识体系,可是现在我们主张怎么办,

主张按照一个人的应用,用你的兴趣把自己的心当作一个种子在你的环境里种下去,然后寻找到你最需要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生长,而不要去囿于传统工业社会的,那一个一个的学科分类,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小时候读,岳飞传,心里就存了一个疑惑,宋代的这个皇上也忒傻冒了,你怎么能定都汴梁呢,这个地方就四战之地啊,周围没有任何屏风,一片大平原,金军的快马只要渡过黄河,几天之内就能杀到城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28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