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的特点是什么(关键词语的类型)

一、语文能力要求与阅读问题类型

关键词的特点是什么(关键词语的类型)

国家教育部曾经在2004年出版过的《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将现代文阅读能力分为两大类,即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问题类型分为以下六个大类。前三类属于与理解能力相关的问题,后三类属于与综合分析能力相关的问题。

(一)有关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问题

这类问题包括: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多义词的不同含义是什么?特殊语境中某个多义词的特殊含义是什么?同义词在具体语境中该如何选用?某个词语的临时意义该如何推断?

(二)有关重要句子的问题

这类问题包括:如何把握结构复杂的句子?地位重要的句子的特殊表达作用是什么?该如何分析意义比较深刻、表达含蓄的语句?等等。

(三)有关辨别筛选重要信息的问题

这类问题包括:文中的重要知识和概念该如何阐释?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认识究竟是怎样的?文中内容的要点有哪些?文中隐含的信息有哪些?如何转换图文等信息符号?

(四)有关归纳要点中心的问题

这类问题包括:该如何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意思?如何分析、筛选与主要问题相关的信息?如何根据要求准确表达?

(五)有关分析结构的问题

由于文章的结构与文体密切相关,所以这类问题中,首要的问题是判断文段究竟是什么文体。此外,弄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者理清线索、抓住文眼等)也是必要的。

当然,在辨明文体的基础上,与分析结构相关的问题可以继续细化。如果是记叙文,那么文章中记叙的顺序是按照时间推移,还是按照地点转移?是有时空交错,还是有认识上的逻辑变化?如果是议论文,那么议论文的结构是并列式的,还是层进式的?是总分式的,还是对照式的?如果是说明文,那么说明的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空间顺序?抑或是逻辑顺序?等等。

(六)有关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问题

这类问题包括: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有哪些?能统摄全段或者全文的语句有哪些?某些词语或者句子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文章究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或者折射出怎样的社会背景?等等。

“问题化阅读”研究中的问题,是否还可以有别的分类呢?

二、阅读理解的六维度问题

“问题化学习”的先行者们早就针对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他们认为,阅读理解要从整体上把握以下六个维度的问题。从不同维度实现整体的理解,形成问题集,如下图所示。

关键词的特点是什么(关键词语的类型)

再进一步细分,可以有下面如图的问题呈现。

关键词的特点是什么(关键词语的类型)

纬度一:浅释性问题。即从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两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包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表达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感情,主要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

纬度二:领悟性问题。即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通过对写作意图的深层挖掘,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领会文本内容涉及的深层含义、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的弦外之音,领悟作者对文本语言处理、谋篇布局和手法选择的匠心独运。

纬度三:赏析性问题。即从“这样写好/不好在哪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调动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等要素,对文章的结构安排、线索设计,以及语言、修辞、表现技巧等艺术手法进行体验、欣赏和鉴别。

纬度四:洞察性问题。即从“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章主旨,通过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意境的营造等体会作者的意图、风格或见解,洞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潜在价值观,并对作者的观点及看法加以质疑,从现代人的眼光和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审视文章涉及的内容,提出个人的见解。

纬度五:移情性问题。即从“如果我是作者/文中人物”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就是放弃自己的第三者身份,深度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世界观内部,尝试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深入体会其感情和观点的发生与由来,感受作者通过笔下具体形象所展示的内心世界,从那些或许与自己不相容的人或事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义。

纬度六:自省性问题。即从“对我有什么启示”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将文章主题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出发反思个人的价值观与处事原则,思考富有哲理的人生内涵,领悟生命的终极价值。

六个维度的问题事实上也蕴含了阅读理解的基本层次,只是它更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感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不强调线性的安排,可以根据文本理解的特点与学生生成的问题灵活地组织。

其实,不管哪一种分类,从不同视角对文本提出问题,对于读者的帮助不仅有对文本语句、结构等表层的理解,还有对其深层含义或内在逻辑的理解,甚或有对文本思想感情或表现手法的理解等,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一、不同文体的界定

我们所谓的文体,可以从文章体或者文学体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文章体的角度分类,文体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从文学体的角度分类,文体则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

二、记叙文阅读的关键问题

不管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还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关键问题往往与“人”或者“事”有关。同时,根据记叙文中的“人”和“事”在数量及彼此关联上的复杂性,可以将记叙文阅读中的关键问题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写了几个人?”“如果写了几个人,那么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还要写其他次要人物?”“其他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如何描写这个主要人物?”等等。

第二类:“写了几件事?”“如果只是写了一件事,那么这件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是怎样的?”“如果写了几件事,那么这几件事之间的关联性是怎样的?”“作者详细叙写了哪件事?为什么?”“除了主要事件之外,作者略写的几件事与主要事件之间的关联是怎样的?”“作者先写了哪件事?后写了哪件事?为什么如此安排先后顺序?”“作者以怎样的叙述顺序来记叙这一件事(或几件事)? ”

除了“人”、“事”之外,不少记叙文中还有“物”。由此还会衍生出第三类问题,即“‘物’的特征是什么?”“‘物’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此外,在记叙文中,“情”或“理”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作者对主人公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究竟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究竟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记叙文阅读中必须关注的。

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在阅读中常见的记叙性文章,一般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和小说两大类。下面举例简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的关键问题分析——以《背影》(人教社2017版《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第13课)为例】

围绕文章篇名,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展开阅读:

“谁的背影?”“与此相关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怎样的背影?”

“围绕‘背影’,作者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

“作者怎样描写‘背影’? ”

“作者在叙写过程中,除了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以外,还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除了对人物背影的叙写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作者为何要写‘背影’? ”

……

借助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分析,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对这篇叙事性散文关于“人”、“事”、“情”等方面的理解,更能获得作者通过本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说阅读的关键问题分析——以《孔乙己》(人教社2017版《语文》九年级第二学期第5课)为例】

我们依旧可以尝试根据篇名,进行提问。比如:

“孔乙己是谁?”

“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围绕孔乙己,作者叙写了哪些故事?”

“故事之间的相关联系是怎样的?”

“作者以怎样的叙述视角讲述关于孔乙己的故事?为什么用这样的叙述视角?”

“作者为什么要写《孔乙己》这篇小说?”

……

借助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分析,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对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意图等方面的整体理解。

三、说明文阅读的关键问题

说明文的作者大多数时候不是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是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作者或者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将这个“物”尽可能如实地呈现给读者;或者是抓住“事理”的核心,将其中的“理”(规律)尽可能客观地呈现给读者。

因此,说明文阅读中的关键问题,便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对象的内在规律是怎样的”这几个问题。

其次,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会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也一定会有作者认为最为合适的说明顺序。因此,说明文阅读的关键问题,应该还包括“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这些说明方法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说明顺序”等。

此外,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与一些说明对象相似的事物,那么,自然会引发“两者之间的异同各有哪些”这样的问题。

【事物说明文阅读的关键问题分析——以《中国石拱桥》(人教社2017版《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第17课)为例】

本文是人教版七(下)的一篇课文。文章标题明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即“中国石拱桥”。这个说明对象是明确的,而且是有限制的,即是中国的石拱桥,而非其他国家的石拱桥。围绕说明对象,我们会提出下列阅读问题:

中国石拱桥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有哪些?

“中国石拱桥”的建造者们是谁?

“中国石拱桥”究竟有多少座?

“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如何?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其说明顺序又是怎样的?作者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目的何在?

借助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分析,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这篇事物说明文有关说明对象的特点、作者的行文思路乃至写作目的等方面的整体理解。

【事理说明文阅读的关键问题分析——以《大雁归来》(人教社2017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7课)为例】

文章标题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表明作为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其表述的内容是“大雁归来”这种物候现象。基于对标题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大雁归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雁归来”这种自然现象说明了什么?

“大雁归来”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自然现象与“大雁归来”是同类的?

作者介绍“大雁归来”的目的是什么?

借助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分析,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这篇事理说明文涉及到的因果关系、科学道理等方面的整体理解。

四、议论文阅读的关键问题

议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时候不是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将其对生活现象或者社会现象的认识加以提炼,透过表面现象探究它的内在本质,从单个事件扩展到事物的整体,从事情的结果追溯它的本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进行简洁准确的表达。

因此,议论文的阅读往往从“作者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入手,由此衍生的是“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作者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与作者所持观点相反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等等。

当然,我们已经从上述分析中看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是一个需要有足够支撑性内容的问题,因此,“作者运用哪些论据来论证其观点”、“每一个论据起到怎样的论证作用”、“还能运用哪些论据对作者的论点进行论证”、“作者的论证顺序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论证顺序”等等问题的提出,也可以帮助读者对文本获得整体理解。

【议论文阅读的关键问题分析——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社2017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14课)为例】

本文标题本身就表达了一个观点。那么围绕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关键问题: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

“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作者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背景是什么?”

“作者如何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作者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借助于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分析,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这篇议论文在观点的明确、论据的充分、论证过程的有序、论证语言的缜密等方面的整体理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17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