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单位换算表 常用(三年级数学重量单位换算表)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入和中华文化向心力凝结以及文化向四野传播影响的能量。

众所皆知,古时很长时间都采用“十六两为一斤”的重量单位,而且这也是一个童叟皆知的成语“半斤八两”的出处。很多人就纳闷了,但凡长度、重量、容积、面积等等全球普遍采用十进制,简洁便捷,十六进制太不方便了吧!

树有根,水有源。

就像1英尺(foot,注意就是脚的意思)就是英国查理大帝穿着靴子的脚印长度来定义一样,十六两一斤源自秦国战国时代的秦国,注意,不是统一后的秦帝国)标准,而后推向全国所致。它的定义与钱粮有关,商鞅变法后,秦国内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也就是说,384铢(24*16)的重量成为一斤,#一斤与钱的关系。与粮食的关系与16这个数字密切相关。秦国从春秋战国一路征战,开疆拓土,一则军士的地位比较高,二则大小爵位全凭战功换得,保证军士拼命就要充足供应粮食和军械等。一个军士(当然是男性)一天的军粮标准就等重于384铢钱的重量,也就是一斤。按照秦制的换算一斤=16两。这个标准在秦国内行之有年,固化下来。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一统从而颁行全国。

重量单位换算表 常用(三年级数学重量单位换算表)

《始皇诏权令》明确了全国推行(秦国)度量衡的法令。诏书全文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据统计,挖掘出土刻有始皇诏书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秦国权形制多为半球形,顶部有鼻纽,以便于系绳。权上有的还加刻标称值,如石(dan)、三十斤、二十四斤、十六斤、八斤和半两等等。迄今出土的秦权、秦量不仅数量多,分布也很广: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东达山东邹城(齐国),西抵今甘肃秦安(秦国),以及河南禹州(韩国),山西右玉、左云(赵国)等。证明了秦朝在其统治的辽阔疆域内,实现了度量衡的完全统一。

重量单位换算表 常用(三年级数学重量单位换算表)

秦国采用十六两为一斤,完全不是网上说的采取十六进制的数学进位方法。因为,秦国及秦汉后采用的衡量体系是这样的: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两斤钧石的标准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各自指定。偏听则暗,兼信则明,完全不是十六进制。

为什么没有规律?想必是受到平行关系的因素所束缚——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斤,先定义一个官方标准(法定军士口粮重量),再引申为铢钱和辅助单位的分解。这就是为什么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口粮“斤”是确定的,1铢钱也是确定的,于是就有了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说白了,就是用秦国地方标准(姑且这么说)上升为全国标准。至于“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同理可证,钧和石的重量也是粮食重量的沿袭已久的秦诸侯国的国家标准。

就如同,四九年后我们使用重量标准是一斤等于十两,也是国家标准,新标准。如果我们仍旧采用十六两一斤,也不稀奇,只是现在的一斤肯定要和国际标准挂钩,也就是500克。从出土的秦国“权”(衡器)彼时的一斤大约为250克左右,从十六两一斤的秦国一路走来,一斤在各朝各代的实际重量肯定大相径庭,都取决于法令和约定俗成。据说,台湾地区仍旧采用十六两一斤的标准,到了那里,你要半斤的东西,商家给你称出“八两”,可千万不要讶异。

关注 评论 点赞

重量单位换算表 常用(三年级数学重量单位换算表)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删除请联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3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