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我国有一支6万人马的解放军部队,他们听从组织安排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突然的消失令大多数人猝不及防。
本以为他们从此就这样销声匿迹了,谁曾想到18年后,这一批人马又再次现身,事隔多年他们的出现震惊了华夏大陆。
那么1965年这六万多人马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18年后又是因为什么再次出现呢?这18年间还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神秘任务
1965年10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一通电话,要求他见面会谈。周总理立刻前往毛主席住所,毛主席才将会谈的议题娓娓道来,原来这次会谈的内容是国家决定在西南地区建立一个核工厂。为什么要建立核工厂呢?其实这件事情早在七年前已有端倪。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也给日本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肉体和精神伤痛。不光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其他国家看在眼里,也心有余悸。中国更是从本次事件中体会到了拥有核武器的重要性。奈何当时的中国技术水平并不具备独立研发核武器的能力,必须求助于苏联。
在这个背景下,1957年我国与苏联达成协议,苏联为我国提供先进的制造技术,指导我国完成原子弹的研发,原本双方相安无事,可最终我国的苏联老大哥,因为无法忍受我国的日渐强大,加上日益激烈的意见分歧,导致两国在1958年的时候决裂了。
一气之下,苏联不但撤走了专家,还烧毁了前期研发中的所有图纸和成果,但这并不能动摇我国拥有自主核武器的决心。国内的一批科研精英们放弃丰厚的待遇和优渥的居住环境,怀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指引着他们毅然决然的投身于核武器研究中,尽最大努力复原了被烧毁的资料,终于,在1964年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我国的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令全国沸腾了,但也让我们的对手坐立难安。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国家,唯恐中国实力大增,对他们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于是这些欧美发达国家联同其他国家共同抵制中国,封锁技术,令原子弹事业刚有起色的我国陷入困难之中。我国刚有点起色的核武器事业,眼看着就要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全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毛主席断定我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军工厂,才能避免被卡脖子。
连曾经一手扶持自己的苏联老大哥都可以背叛我们。这世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让中央深切认识到我们需要对于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不知何时战争就会打响,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我们无法控制。如果从最糟糕的角度考虑,各省有必要都建立起自己的战略后方,尤其要保住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命脉。
枪杆子里出政权,#毛主席笃信一生的信条。在没有盟友可以充分信任的时候,只有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才可以威慑对方,确保自己的安全,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在大后方建立核工厂势在必行。经过1965年末的这一次讨论,第二年周恩来总理就批准建造了中国的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地下核工程。
虽然确定了在西南地区建立工厂,可是工厂到底选址在哪里呢?有关部门一度陷入了纠结之中。
很快,重庆市涪陵区的白涛镇进入了高层领导们的视野中。白涛镇背靠武陵山,没错,就是《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武陵人所在的地方。中央为什么选择这里呢?原来提到筹建军工厂。周总理认为首先要求地形复杂,周围多山,不能是平原,这样方便隐蔽。其次是附近应该多水源作为核反应堆的冷却水使用。而白涛镇完美的符合了这些要求。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偏僻幽静的小地方,将这里作为选址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一方面因为周围山环水绕,地形复杂。不利于敌国的勘探,对于工厂位置的隐蔽很有帮助。你想想,如果将工厂建在平原上,尤其是大城市的平原,这么堂而皇之的公开展示在地图上,不被打成筛子才怪。
依山傍水的地形除了利于掩蔽之外,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水多可以帮助核反应进行冷却。两个重要因素加起来,白涛镇就成了核工厂选址的绝佳位置。选定了这里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商量过后,决定将这个小镇从我国的版图上抹去名字。
考察队伍跋山涉水来到了这里,要实地勘探地形。这引起了当地人的警觉。这里十分偏僻,村民们在其中自得其乐,不被外界所打扰,悠哉悠哉的生活了很久。突然有外来者闯入,并且还是一大群人,自然遭到了他们的抵触。偏偏因为这个地方的选址涉及军事机密,考察人员被明令禁止向当地人说明缘由,这一度令需要完成工作的考察人员感到非常头痛。
不过聪明的他们很快就想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向当地村民声称,说自己是来检查收成的,村民们这才相信了他们。执行完勘探地形的秘密任务之后没多久,中央就向地方下达指令,将原本住在白涛镇的这些村民们妥善转移到其他地方居住,并正式将白涛镇从中国地图上抹去了。
安置了白涛镇的村民后,中央就秘密派遣一支6万人的解放军部队去往这里驻扎,修建核工程,这支部队后来被称为8342部队。
在这支神秘部队中,主要分成三类人。第一类是负责地下核工程设施建设的工程兵们。他们占据大多数,这些工程兵们之前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此番被收编入了工程兵序列,大多来自54师。
第二类是没有军籍的民工,他们有些来自建筑公司,有些是涪陵区当地调配来的农民,加起来也有万人大军。剩下的一小部分是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研人员,他们普遍高学历,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有的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有的是来自工厂的技术尖子。大家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816国防工程。
无论是工程兵们还是科研人员们,来到白涛镇以后都需要服从中央的保密协议。每个人的档案中都会附送一张保密卡,他们必须要将不告知父母和妻儿这些基本原则贯彻到底。长期与妻儿分隔两地,是异常折磨人的,因此部队中的有些人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接到重庆涪陵区的白涛镇居住。家庭这个温暖的大后方就在旁边,他们工作的也更加卖力,效率更高了。
1975年,第54师完成了816工程中的坑道施工,按照上级下达的命令离开了白涛镇,剩下的任务就交由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完成。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以及生存艰难的那一代人,没有高科技,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千难万险,数万人,人人凭借一把铁锹,硬生生挖出了一个大洞。
这个大洞后来成为了全长二十余公里。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世界第一大洞体。这个伟大的中国工程在1978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大会奖的集体奖,可谓实至名归了。
突然消失
距离1966年周总理正式下达命令过去了18年,18年间发生了很多大事。总理和主席的相继去世,领导班子的换血,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都在微妙的影响着1984年的局势。
世事变迁,经过了18年,建筑工程已完成了85%,安装已完成了65%。中央在这项核工程上的总共投资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4亿元人民币之巨。将近二十年间投入了7.4亿,在通货膨胀还没有那么严重的当年看起来是一笔巨款,足可见中央当年对这项工程有多么重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倾尽人力物力,斥巨资打造的工程,1984年竟然被停建了。
伴随着工程被叫停,这支万人部队也消失了。偌大的一个工程,就这样完全放弃了吗?中央并没有完全放弃,816的洞体中极小的一部分,被后来的核工业工厂建峰化工作为物资仓库利用了起来,剩下的大部分被封存了起来,十分可惜。为什么会功亏一篑呢?
让我们看一下1984年的国际形势,工程建立之初的背景是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处于长期僵局之中。然而随着1972年中美的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双方关系破冰,进入了蜜月期。
另一方面我们的苏联老大哥在与美国的常年冷战中,在军备竞赛上不断加码,忽视了自身的经济基础。在军工产业上投入过多,忽视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美国处于均衡发展状态,而苏联已经严重跛腿,影响到了本国发展和经济命脉。
苏联拔苗助长遭到反噬的例子,我国看在眼里。是时候调整国家的战略目标了,不然苏联的窘境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在接到中央下达的通知后,816工程的负责人感到难以置信,也不知如何向手下交代。因为这项工程一做就是18年,中间凝聚了多少人的青春和汗水?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永远的长眠于此。该如何向将士们说明这个即将完工的工程在临门一脚时要被废弃?但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上级命令重于泰山。在了解了工程废弃的原因之后,这一只神秘的万人部队没办法只能默默回归社会。
震惊中华
耗费了18年的工程,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2002年,在工程停建被废弃了数十年之后,国家宣布对当年的816工程进行解密。这个万人大工程终于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除了开头介绍的长度和总占地面积,816中大型洞室就有18个,最大的一个洞竟然高达将近80m,面积达1.3万㎡。作为一个重大军工工程,光是大是不够的,安全系数还需要足够高,816的洞体可以抵抗八级地震。更厉害的是,就算有100万吨当量的氢弹在空中爆炸或者是1000磅的炸弹直接命中攻击,816也无所畏惧。可以说是战争等特殊时期保障人身安全的不二之选了。
现在的816工程在解密之后已经可以供普通游客观赏游玩了。如今遗址中我们还能看到巨大的洞室还有工程内部的道路,隧道,竖井等等,核反应中的反应大厅,反应大锅,中控室,主厂房,控制设备也一应俱全,让现在的人们除了文献资料和图片之外还可以看到生动的现场素材。
众人拾柴火焰高,816工程凝结着数万人的心血,象征着一代人的青春和记忆。虽然工程没有被正式投入使用,但他的历史价值是珍贵的,无与伦比的。中国人民在建国初期曾经面对很多困难,饥荒,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我们也曾经缺衣少食,朝不保夕,可如今我们挺了过来。
这一切都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此话不假。我们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强悍的经济实力,但就结果而言,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工程建设我们都远胜过那些条件比我们优越的发达国家,足可见团结和坚持的力量有多大。
816工程如今对外开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素材。现在的年轻人远离战争久矣,吃喝不愁,物质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心灵上反倒不如缺衣少食的老一辈人富足,必要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在必行。
816工程作为老一辈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生动案例,应当倡导年轻人多多参观。从展览中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还有现场设施感受先辈们的血汗努力,从而激励当代年轻人奋发图强,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奋斗观,为建设更好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5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