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双林生物人血白蛋白价格(人血白蛋白广东双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一、井底之蛙

最近跟人探讨,常常听到有人对血制品行业发表意见,认为血制品行业在集采之下会如同化药一样走向夕阳,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血制品的原料稀缺,无法像化药一样靠一个配方就能做出无穷无尽的药品出来,所以他们综合的看法是血制品更像一个获取低微利润的公用事业行业,估值应该向公用事业靠拢。

对于这样的看法,我心情好时会反驳一下,心情不好时,那谈都不想谈。夜郎自大,井底之蛙,没有沟通可言。

对于中国血制品行业,我们到了尽头了吗?我们可以笑傲全球了吗?我们的技术很牛逼?我们能赚几十亿几百亿?这种状态就可以内卷了吗?

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国内外血制品的发展历史。然后我们才知道自己有多落后。

二、国内外血制品的发展史

血液制品这个东西肯定不是我们发明的,那时我们还在八年抗战,压根没有研发能力。但血制品的产生却是因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美军需要运输血液以供前线抢救伤员,几十吨上百吨的血液运输起来颇为不便,因此而产生人血白蛋白的分离研究。

没错,血制品最先被生产出来的就是最低端的蛋白,他可以治疗战场上的士兵治疗因失血过多而导致的威胁生命风险。1941年初,在美国哈佛大学的E.J.Cohn教授领导下,一种纯度为98%的高浓度人血白蛋白制剂,进入工业化生产,历史上简称“孔氏法”(低温乙醇法)。

注:低温乙醇法是以混合血浆为原料,逐级降低酸度(从pH7.0降到pH4.0)。提高乙醇浓度(从0升到40%),同时降低温度(从2℃降到-2℃),各种蛋白在不同的条件下以组分(粗制品)的形式分步从溶液中析出,并通过离心或者过滤分离出来。

白蛋白被分离出来后,1949年E.J.Cohn教授又成功分离出了人免疫球蛋白,并且提取技术也进行了提升。此时欧洲瑞士更是将孔教授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有 效 缩 短 了生产周期,提高了收率,称之为:N-K法。不过无论是“孔氏法”还是“N-K法”都是建立在用低温乙醇分离血浆蛋白的工艺体系上。

1970年后,层析法被应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问世。1980年后基因工程技术被用于制备凝血因子类血制品,研发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反观我国血制品的生产历史,落后的不仅仅是20年时间,我们从60年代才开始研究引进,一开始全国只有几家有生产能力。直到80年代随着生产冻干人血浆的效益显著增加和血浆蛋白盐析法分离工艺的采用,才开始出现大批血液制品生产厂家。

不过我们一有钱赚就一窝蜂而上,90年代血浆争抢风潮出现,导致的不仅是非法采血等问题频发还有质量风险,感染病风险,直至卫生部明令淘汰冻干人血浆的生产和禁止盐析法工艺的使用才遏制了这种势头。1998年,血液制品行业实行GMP准入制度,这算是中国血制品行业正式向正规军靠拢。

三、技术差距何止20年

20年前,我们大多数血制品企业还在忙着GMP认证,而国外的企业已经有了皮下静丙,技术领先了我们不止20年。直到今天,天坛生物的皮丙才获批临床,要获得生产批文怎么也要两三年之后了。

所以要认清现实,和国外的血制品企业相比,我们大部分厂家的研发实力都非常弱小。规模小、技术低、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血制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大多数厂家仍然只能生产白蛋白、部分免疫球蛋白类(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等),产品附加值十分低下。反观国外,以前人家卖的不要的白蛋白,静丙已经不是获利的主要来源,皮丙,各类因子、抑制剂才是他们的主要战场。

我们到底有多落后呢?下图是选取了主要上市公司和较大的生产商,我们一共只有16种产品,而且还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把这些产品线都覆盖,大部分公司还是10个品种以内,天坛虽然较多有14个品种,但是都是分开到几个子公司之中,品种不齐全,缺这少那,结果就是吨浆利润低下。还有一部分公司5,6个品种的,其实这类公司就是盈亏边缘,半死不活。

目前国内的主力品种就是三个,白蛋白+静丙+纤原。对了国内的静丙还是第三代的产品,卖个600块钱左右吧,高价的几千块一瓶的第四代静丙还在研发之中。即使国内产品线能全部16个铺完,那又如何?我们我们看看价格,都是几百元一瓶,最高的也就几千块钱,做的都是辛苦的活,赚的都是辛苦钱。

我们外面的天空有多大?我们不妨看一看下图。

我们还有51个产品不能生产,这些产品每一个都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每一个价格都几万块钱一瓶,高的几十万一瓶的也有。看看这些东西,我们才知道我们目光太渺小,太无知了。

我们集采也就只有4个品种,这些品种国外只有2个被纳入(白蛋白、重组8因子)其他产品人家一点也不影响。皮丙,我们有吗?没有!四代静丙我们有吗?没有!α-1蛋白酶抑制剂我们有吗?没有!更别说其他重组因子类的了。所以可笑国内这些企业还在搞内卷,人家压根就不怕你集采。

集采倒逼国内企业研发,看看今年华兰生物的年报,搞了一堆新的品种研发,这路是走对了,既然浆站我不能像天坛和博雅这样几十个几十个的拿,我从研发上下功夫,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不过我们一年能立项1-2个新品,4-5年出来一个,要赶上国外的研发水平,别说20年,再翻2倍都不一定能赶上,要知道人家也在不断研发,所以国内企业需要更大努力。

我们寄希望天坛生物的皮丙,四代静丙,重组凝血因子,我们寄希望博雅的VWF因子,α-1蛋白酶抑制剂、C1酯酶抑制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东西,能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出来,从而迅速提升吨浆利润。

我们国家血制品行业的历史扩张都是营收方面,很少减少成本。然而未来5-10年不仅是血制品行业营收快速扩张,而且是成本迅速降低的时代,是血制品飞速向国际巨头靠近的历史性机遇时期。

我们来看看我们目前的行业盈利水平,国内吨浆收入最高的是博雅生物,才286万左右一吨,其他普遍250万附近。利润更是少的可怜,100万以下。

国外是什么情况呢,CLS吨浆收入可以达到接近600万,足足是我们的一倍还多,而且吨浆利润可以达到350万以上,是我们的3倍多。国外巨头几乎都是5000-15000吨的采浆能力,我们最大的天坛才1700吨。营收普遍是几百亿,我们最高的也才40多亿,如果我们向国际巨头靠拢,空间足足还有十倍以上。

四、研发才是发展之本

对CSL、Grifols、武田等国际巨头的发展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注重研发,每年的研发支出都非常之大,几十亿,平均研发费用率在10-20%。我们呢?天坛一年的研发费才1亿出头,其他各厂家无不是这样,还有一大堆小厂压根就不研发,坐吃山空。

国外巨头不断进行血制品新产品的开发,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度。并且扩充已有血源制品研发至重组血制品领域,降低成本后增利润。同时越来越注重对已有产品进行新适应症开发,以发挥已有药物的最大价值。

可见,研发才是发展之本,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我们最好的企业吨浆利润100万,假如研发能上一台阶,到150万,利润就能提升50%。这是非常好的路径。

五、并购整合带来机遇

天坛、博雅在大肆扩张,未来采浆都是超过5000吨的主。国企前进的同时,中小企业一定是难活的,唯一能够逃避车轮碾压的就是研发这条路,可是中小企业有钱去研发吗?没有,那就是被整合的命。

想象一下,当集采遍及所有品种,当天坛(天坛有皮丙,有四代静丙作为主力)和博雅(有四代静丙、VWF因子作为主力)已经不靠这些普通品种作为利润来源时,价格一定会下降,届时,别说5,6个品种的小企业不能活,即使8,9个品种的小企业也不能活。所以小企业能赶在当前行业大肆扩张,研发飞速进展前卖个好价格。前面文章也说过,最后一轮血制品行业并购盛宴即将展开。

血制品行业的历史性机遇已经逐步展开,研发+扩张的时代车轮不可阻挡。我们既然挡不住,就跟上去!$天坛生物(SH600161)$ $博雅生物(SZ300294)$ $华兰生物(SZ002007)$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edu.com/faq/130551.html